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古代醫療與社會
History of Healing Culture in Pre-modern China 
開課學期
100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系  
授課教師
張嘉鳳 
課號
Hist2102 
課程識別碼
103 5158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10 
備註
限學士班學生
總人數上限:14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01c_medstory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之目的,在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古代醫療史,強調社會脈絡中人與醫療的動態互動關係,藉由古今永無止境的對話,啟發學生對於健康、疾病與醫療相關議題的興趣與思考,同時培養其尋找、閱讀與分析原始史料和二手研究論著的基本能力。 

課程目標
第一講導論
第二講經脈與針灸
第三講本草
第四講醫學經典
第五講醫者
第六講疾病
第七講宗教與醫療
第八講性別、房中與醫療
第九講醫案與醫病關係
第十講中外醫學的接觸
 
課程要求
1.課堂討論
2.學期報告
3.期末考試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一 17:30~18:30 
指定閱讀
1.李建民,《死生之域──周秦漢脈學之源流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2000初版,2001一版三刷),〈新工具〉,頁243-287。
2.雷祥麟原著、校定,林盈秀翻譯,〈常山──一個「新」抗瘧藥的誕生〉,收入李建民編《從醫療看中國史》(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8),頁331-372。
3.金仕起,〈古代醫者的角色──兼論其身分與地位〉,《新史學》第6卷第1期(1995),頁1-48。
4.邱仲麟,〈帝都之癘──明代北京的瘟疫與國家的應變〉,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75本2分 (2004),頁331-388。
5.李玉尚,〈傳染病對太平天國戰局的影響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,45期 (2004.6),頁1-52。
6.林富士,〈醫者或病人──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76本3分(2005),頁511-568。
7.李貞德,〈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──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68本2分 (1997),頁283-367。修訂稿收入李貞德編,《性別、身體與醫療》(臺北:聯經出版有限公司,2008.10),頁79-158。
8.吳嘉苓、黃于玲,〈順從、偷渡、發生與出走──「病患」的行動分析〉,《臺灣社會學》第3期 (2002.6),頁73-117。
9.張嘉鳳,〈十九世紀牛痘的在地化──以《ロ英咭唎國新出種痘奇書》、《西洋種痘論》與《引痘略》為討論中心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,78本4分(2007),頁755-812。
 
參考書目
★ 以下僅羅列與補充2004~2009年出版之基本參考書目。
★ 2004年及其以前出版之中英文相關著作,請參見張嘉鳳,《歷史、醫療與社會》(臺
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04)之基本參考書目與各講參考書目。

A.中文著作:

1.賴文、李永宸,《嶺南瘟疫史》,廣州:廣東人民出版社,2004。
2.杜正勝,《從眉壽到長生──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5。
3.傅大為,《亞細亞的新身體──性別、醫療與近代臺灣》,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05。
4.吳嘉苓、傅大為、雷祥麟主編,《科技渴望社會》,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05。
5.吳嘉苓、傅大為、雷祥麟主編,《科技渴望性別》,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05。
6.李建民,《生命史學──從醫療看中國歷史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5。
7.李建民主編,《醫療與社會》,北京: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,2005。
8.馬繼興,《出土亡佚醫籍研究》,北京:中醫古籍出版社,2005。
9.朱德明,《南宋時期浙江醫藥的發展》,北京:中醫古籍出版社,2005。
10.楊念群,《再造「病人」──中西衝突下的空間政治(1832-1985)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6。
11.張大慶,《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(1912~1937)》,濟南:山東教育出版社,2006。
12.范家偉,《大醫精誠──唐代國家、信仰與醫學》,臺北:東大圖書公司,2007。
13.吳鴻洲主編,《中醫方葯學史》,上海: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,2007。
14.李良松、郭洪濤,《出入命門──中醫文化探津》,北京:中國人民出版社,2007。
15.畢煥洲,《中國性醫學史》,北京:中央編譯出版社,2007。
16.李貞德,《女人的中國醫療史──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8。
17.成令方主編,《醫療與社會共舞》,臺北:群學出版有限公司,2008。
18.李建民主編,《從醫療看中國史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8。
19.李貞德主編,《性別、身體與醫療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8。
20.李尚仁主編,《帝國與現代醫學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8。
21.黃金麟,《戰爭、身體、現代性──近代臺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,1895-2005》,臺北:聯經出版有限公司,2009。
22.陳秀芬,《養生與修身》,臺北:稻鄉出版社,2009。
23.金仕起,《中國古代的醫學、醫史與政治──以醫史文本為中心的一個分析》,臺北:政大出版社,2010.9。


B.西文著作:

1.Kim Taylor, 2005, Chinese Medicine in Early Communist China, 1945-63: A Medicine of Revolution, London: RoutledgeCurzon.
2.Vivienne Lo and Christopher Cullen (eds), 2005, Medieval Chinese Medicine: The Dunhuang Medical Manuscripts, London: RoutledgeCurzon.
3.Umberto Eco, 2005, History of Beauty, New York: Rizzoli.
4.S. M. Hillier, 2005, Health Car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hina, 1800-1982, London; New York: RoutledgeCurzon.
5.Tsuneki Sugihara and Yuhei Yamamoto (eds), 2005, Making History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, Sapporo: Hokkaido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.
6.Volker Scheid, 2007, Currents of Tradition in Chinese medicine, 1626-2006, Seattle: Eastland Press.
7.Ann Jannetta, 2007, The Vaccinators: Smallpox, Medical Knowledge, and the ‘Opening’ of Japan, Stanford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.
8.Roberta Bivins, 2008, Alternative Medicine? A History, New York,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9.Asaf Goldschmidt, 2008,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: Song Dynasty 960-1200, London: Routledge.
10.Angela K. C. Leung, 2009, Leprosy in China: A History,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.
11.Yüan-ling Chao, 2009,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: A Study of Physicians in Suzhou, 1600-1850, New York: Peter Lang Publishing, Inc.
12.Shari L. Dworkin & Faye Linda Wachs, 2009, Body Panic: Gender, Health, and the Selling of Fitness, New York: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.
13.Charlotte Furth, Judith T. Zeitlin & Ping-chen Hsiung (eds), 2010, Thinking with Cases: Specialist Knowledge i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, Honolulu: University of Hawai’i Press.
14.Yi-Li Wu, 2010, Reproducing Women: Medicine, Metaphor,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, Berkeley: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.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參與 
35% 
 
2. 
學期報告 
35% 
 
3. 
期末考試 
3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9  第一講導論 
第2週
9/26  第二講經脈與針灸 
第3週
10/03  第三講本草 
第4週
10/10  國慶日放假 
第5週
10/17  第四講醫學經典 
第6週
10/24  第五講醫者 
第7週
10/31  第六講疾病 
第8週
11/07  第六講疾病 
第9週
11/14  第六講疾病 
第10週
11/21  第七講宗教與醫療 
第11週
11/28  第八講性別、房中與醫療 
第12週
12/05  學期報告成果分享 
第13週
12/12  學期報告成果分享 
第14週
12/19  第九講醫案與醫病關係 
第15週
12/26  第十講中外醫學的接觸 
第16週
1/02  期末考 
第17週
1/09  期末溫書